寡妇的独生子、被鬼附身的人和管会堂的睚鲁
(A) 寡妇的独生子 (路7:11-17)
这个故事涉及两群人的队伍. 第一群是与主耶稣一起进入拿因城的群众队伍(路7:11).[1] 另一群是离开拿因城的送殡队伍(路7:12).[2] 它还涉及两个“独生子”. 第一个是神唯一的儿子耶稣, 第二个是躺在棺材里、寡妇的唯一儿子. 这次在拿因“城门口”的相遇意义重大.
拿因(Nain)位于加利利, 距离拿撒勒以南约五英里. 那只是一个小村庄, 没有围墙围起来. 因此, “城门”可能指的是通向众多房屋地区的“入口”(entrance). “Nain”这个名字源自希伯来语, 意思是“愉悦、令人愉快的”(pleasant),[3] 它确实坐落在风景优美、令人愉悦、很吸引人的农田里.
人可能住在这个名字意为“愉悦”的村庄, 但对这个寡妇来说, 她的前景一点也不愉悦. 她的过去充满苦恼, 她的未来看似黯淡无光, 而她现在的处境既悲伤又绝望.
过去, 她经历了失去丈夫的痛苦. 她只剩下唯一的一个孩子, 一个儿子. 或许她在结婚初期就失去了丈夫, 因此没有其他孩子, 并且为抚养这个男孩, 她做出了各种牺牲. 也许她还有其他孩子, 但都死去了, 若是如此, 她就更加悲伤, 心情更加沉重. 我们过去可能有很深的创伤, 我们可能希望将它“抹掉”. 不过, 靠着主的帮助, 我们可以学会在信靠主的情况下应对这一切.
寡妇现今的处境很是悲惨. 她的儿子被描述为一个“少年人”(路7:14), 即将开始工作, 可减轻母亲的负担, 却因死亡临到而离开母亲了. 寡妇本可通过她儿子来工作以维持生计, 但现在她失去了可以倚赖的唯一儿子, 这对她来说, 无论是现在或是过去, 都一样残酷. 今日有多少人走在悲伤的道路上; 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地方!
她的未来看起来很黯淡. 她必须带着悲伤、孤独、贫穷和越来越重的无助感, 来度过每一天. 她确实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. 然而, 在如此极端的痛苦和需要下, 慈爱全能的救主(耶稣基督)带着怜悯和能力临到了(路7:13).[4] 祂使男孩复活了, 回到母亲的身边!(路7:14-15).[5] 先前压倒性的大悲伤现已转为大喜悦! 真正的令人愉悦!
(B) 被鬼附身的人 (可5:1-20)
这里有一个人, 他在生命中经历过撒但可怕的权势. 他受到支配, 不由自主地做了可怕的事, 其中许多是自我毁灭的事(可5:3-5).[6] 他向往死亡, 住在墓地里. 他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, 能够挣脱枷锁. 他心灵痛苦, 情绪激动得大声喊叫. 他用石头割伤自己, 非常暴力. 饱受折磨的他无法控制自己, 只能自我毁灭. 他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任何帮助, 情况看似绝望了! 但有一天, 有个人来了, 这人竟可以驯服他, 此人名叫耶稣.
主耶稣和祂的门徒从船上走下来, 迎见这个愤怒失控的人. 但主就是那种情况的主人, 在一切失控的情况中, 祂仍然掌控一切, 正如祂在我们生活中仍然掌控各种情况一样.
那人俯伏在主耶稣面前, 他里面的污鬼向主说话. 他们承认祂是“至高神的儿子”(可5:7); 魔鬼很快就承认了祂的神性. 他们也承认祂的权柄, 并喊叫“不要叫我受苦”(可5:8). 这个人被污鬼附身的痛苦程度, 可从他的名字“群”(KJV: legion)[7]看出. “群”的原义是“一队军团”, 在罗马军团里, 此军队(one legion)的人数是由六千名士兵组成, 如此众多的污鬼居住在一个人的体内, 真是不可思议; 过后约有两千头猪因污鬼而落海而死(可5:13).[8]
主吩咐群鬼离开那人, 并允许它们进入附近的猪群. 猪群一窝蜂地闯下山崖, 投在海里淹死了. 这点提醒我们, 对神来说, 一个人比任何数量的财物都更有价值. 对那 legion (一“营”的群鬼)来说, 这也证实了这群污鬼已经离开那人, 并且避免了“鬼离开附身之人时的剧烈痛苦”(exit trauma); 即使在今天, 我们对污鬼邪灵附体的了解仍然很少. 但我们信靠那一位有权柄胜过污鬼邪灵的, 就是主耶稣基督.
污鬼离开后, 那人穿上衣服(“坐在耶稣脚前”, 路8:35), 得着平安与尊严. 这人变好了, 但由于养猪户的经济状况较差, 当地居民希望主耶稣离开此地. 那人希望可以留在主身边服事主, 但主告诉他最好的服事, 乃是留下来告诉人们主耶稣为他所做的一切. 他服从了主的吩咐, 并在加利利海以东的低加波利(KJV: Decapolis, 意即“十城”)宣讲耶稣基督的好消息(可5:20).[9] 这个可怜的罪人被大能的救主所拯救, 神迹般地被主拯救!
(C) 管会堂的睚鲁 (太9:18-19; 23-26; 可5:22-24; 35-43; 路8:41-42, 49-56)
在这起非凡的事件中, 一名十二岁的女孩从死里复活! 这并不是在真正意义上的终极复活, 而是暂时的复苏(因为女孩复活后, 还会像凡人一样生老病死, 编译者按). 这个女孩后来还是会死 — 真正的复活是从死里复活后, 永不再死, 正如主自己那样.
对于病入膏肓的女儿, 睚鲁心中感到非常沉重. 他是当地的一位领袖, 是会堂的管理者, 但他谦卑地“俯伏在祂(主耶稣)脚前”(可5:22). 这是一项公开的行动, 被多人看见, 因为“有许多人到祂(主耶稣)那里聚集” (可5:21). 但睚鲁肩负着紧急的使命, 所以决心引起主对他的注意, 便跪下恳求主耶稣去到他的家, 因为他意识到只有主耶稣才能让他女儿好起来.
由此可见睚鲁对女儿的深切关怀; 他爱女儿, 并对主耶稣有真正的信心, 相信祂能够治好她. 他向主祈求, 请求这位救主亲临府上, 治愈他的女儿. 因此, 爱与信心在真诚的祈求中相遇. 我们对人的爱和对主的信任是否反映在我们对救主真诚的祈祷上?
尽管主耶稣同意前往, 但由于祂在途中要顾及一个病了十二年的妇女, 所以耽搁了一些时间(可5:25-34). 我们可以想象睚鲁心中的焦急和激动, 尤其是当他收到女儿去世的消息之刻. 现在, 主似乎没有必要去到他的家了. 然而, 主耶稣决心要去, 并鼓励睚鲁说: “不要怕, 只要信!”(可5:36).
当主耶稣抵达睚鲁的家时, 他赶走那些哭泣哀悼的人,[10] 祂只带了睚鲁、他的妻子和三个门徒(彼得、雅各和约翰)去到睚鲁女儿跟前. 他论到睚鲁女儿时, 说: “孩子不是死了, 是睡着了”(可5:39). 当然, 她已经死了, 但主耶稣说她并不是无法挽回地死了, 祂会让她从死里复活, 就像从睡梦中醒来一样, 所以主说她是“睡着了”.
主以奇妙的温柔握住她的手, 轻声对她说话, 她立即站了起来.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神迹, 证明了主战胜死亡的能力. 主耶稣不希望这个神迹的消息被广泛传播(可5:43).[11] 然而, 这样的消息无法封闭, “这风声传遍了那地方”(太9:26).[12]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附录一: 拦阻他们走向死亡!
“拿因”(路7:11)位于拿撒勒附近的耶斯列平原, 从迦百农过去需要走55公里的山路. “这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, 他母亲又是寡妇”(路7:12), 先是失去丈夫, 现在又失去唯一的儿子, 这等于雪上加霜, 这位寡妇的人生已经完全绝望了![13]
然而, 奇妙的事发生了! 这是一个奇特的场面: 两支队伍在城门口相遇, 一支是埋葬死人的, “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”(路7:12);[14] 另一支是跟随生命之主的, “极多的人与祂同行”(路7:11). 这并不是一个巧遇, 而是主耶稣特地走了一天多的山路, 专门前来拦住这支走向坟墓的队伍, 主动向绝望者显明神的救恩. 信徒每一次与世人的邂逅相遇, 在人看来也都是巧合, 但神的美意, 却是要让我们成为那个拦住他们走向死亡的人!
主耶稣的话语满有复活的能力(路7:15), 当然也有阻止送殡队伍的能力. 但祂却没有用“祂权能的命令”来阻止他们, 而是“进前按着杠”(路7:14).[15] 在人看来, 这个动作会让祂陷入不洁净(民19:11, 22), 但主耶稣却要借此表明祂的怜恤和认同, 也向众人显明: 弥赛亚的救恩能把污秽变成洁净、把死亡变成生命!
路7:16说: “众人都惊奇,[16] 归荣耀与神, 说: ‘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!’ 又说: ‘神眷顾了祂的百姓!’ ” 或许这令众人想起旧约伟大的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, 也曾靠着神的大能叫死人复活(王上17:17-24; 王下4:18-37),[17] 所以他们把主当作这样的“大先知”. 诚然, 祂比最伟大的先知更伟大![18]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附录二: 主答应他们的央求, 可悲啊,!
主耶稣来到“海(指加利利海)那边格拉森人(KJV: Gerasenes)的地方”(可5:1). “那边”是加利利海的东岸低加坡里地区(可5:20), 是属外邦人居住的地方, 被称为“加大拉人(KJV: Gadarenes)的地方”(太8:28).
马太福音的“加大拉”(Gadara, 太8:28)[19]离湖大约8哩, 比马 可福音的“格拉森”(Gerasenes)更明确.[20] 那是一座大城, 在湖的东南方, 直线距离约30哩, 走路就更远. 但是两座城都属于同一个区域, 即低加波利, 那里大部分居民都不是犹太人. 马可似乎是写给离那地方很远的读者, 他们不会讲究叙利亚-巴勒斯坦的地理细节, 而马太的读者(注: 马太是写给犹太人的)就可能会留意.[21]
值得留意的是, 马太福音记录了同一件赶鬼的事(太8:28-34), 没有这么多细节, 但提到一共有两个被鬼附身的人. 马可只记录了其中一人, 可能是因为他后来成了门徒(可5:20).
污鬼称主耶稣为“至高神的儿子耶稣”(可5:7)”, 这点表明污鬼比文士和法利赛人更快更清楚地认识主耶稣的身份, 这并不希奇, 因为“鬼魔也信, 却是战惊”(雅2:19), 惧怕就像爱一样, 可以叫眼睛明亮. “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”(太8:29). 污鬼的态度代表了今天许多人, 他们承认宇宙中有神, 却不愿意让神来干涉他们的人生. 这种客观道理上的认识, 若没有加上信而顺服的心, 仍与我们无益. 污鬼亲自否认主耶稣与污鬼有任何关系, 这是对法利赛人错误指控(太9:34; 可3:22)的最好答辩.
“不要叫我受苦”(可5:7). 污鬼知道他们将来的结局乃是永火, 但他们知道最后审判的时间还没有到, 只求不要现在就去无底坑受苦. 主耶稣问: “你名叫什么”. 主向那人提问, 但污鬼替他回答(名叫“群”, legion [意即“一队军团”, 或译“营”, 是罗马军队编制的名称], 每一个 legion 大约有五、六千人). 主耶稣这样问, 是要将这人的需要显明在周围所有人面前, 让大家明白这人正置身在何等可怕的境地.
主命令污鬼离开那人. 污鬼要求主准许这一军团的污鬼进入猪群. “猪”(可5:11)在律法中是不洁净的(利11:7), 所以犹太人不养猪, 这一大群猪应该是外邦人养的.[22] 主耶稣“准了”, 污鬼才能行动, 若主不准, 连鬼也不能随便行动. 污鬼带着猪群投到海里, 可能因为鬼在有水的地方才能安歇(参 太12:43),[23] 也可能为了继续愚弄人, 叫当地人只看见物质(财物)的损失, 却看不见人得释放的喜悦.
撒但利用财物来控制人心, 无论是得着或损失, 都有可能使我们拒绝主. “众人”一致拒绝主, 可见他们更多地关心财物过于那位被鬼附的人. 最可悲的是, 主耶稣照着他们所“央求”(可5:17-18)的离开了他们. 有时候, 最糟的事或许莫过于主答应了我们的祷告或祈求, “祂将他们所求的赐给他们, 却使他们的心灵软弱”(诗106:15). 可能为了避免更多财物损失, 格拉森人希望主离他们远远的. 主确实离开了, 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, 他们的损失何等重大啊!
格拉森人“央求耶稣离开”(可5:17), 主耶稣就“上船”(可5:18); 但那位之前被鬼附着的人康复后, “恳求和耶稣同在”(可5:18), 主却“不许”. 主耶稣曾经“严严地嘱咐”得医治的大麻风病人“什么话都不可告诉人”(可1:43-44), 因为在犹太人的地区已经有无数的群众想要得着身体上的医治, 而主耶稣的主要服事工作不是医病赶鬼, 而是传道(可1:38), 祂不要犹太人误解祂的使命.
主耶稣现在要这人去向别人见证主为他所做的大事, 因为主耶稣要使用他, 向外邦人见证神的“怜悯”, 外邦人不会像有民族主义情结的犹太人那样, 误解弥赛亚的使命. 主耶稣不管是嘱咐人见证、还是不见证, 都是为了让人能正确地认识祂自己.
最后, 主耶稣不仅是那位叫人从黑暗权势里得着释放的主, 也是让人起来服事的主. 那人成了一位门徒, 不仅在格拉森向亲属作见证(传福音从家里开始!), 更在整个“低加坡里”为主作见证. “低加坡里”(意即“十座城”)是指加利利海东面的广大地区, 那里有十座希腊人建的城市.[24]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附录三: 只要主在就不迟!
“管会堂的”(可5:22)是在犹太会堂里主持崇拜秩序的人, 在犹太人中有相当高的地位. 管会堂的睚鲁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, 在众人面前俯伏拜主, 充分表明他的谦卑与信心.
耶鲁要求主耶稣去按手在女儿身上(可5:23), 这点或许表明睚鲁对主的认识还不够, 不知道只要主的“一句话”就能治好他的女儿(太8:8,13). 尽管睚鲁对主的认识还不够, 但主却马上“和他同去”(可5:24). 主耶稣是服事人的主, 祂是何等迁就需要祂的人!
在路途中, 有个患血漏的女人需要帮助, 主耶稣回过头去医治群众中的这个妇人, 这点拖延了主抵达睚鲁家的时间, 也试炼了睚鲁的耐心. 血漏的女人“痊愈”了(可5:34), 但睚鲁的女儿“痊愈”(可5:23)的机会也已经消失了, 因为有人来报告说, 耶鲁的女儿已经死了.
当人绝望的时候, 在眼见里已经没有可能的时候, 主耶稣说: “不要怕, 只要信”(可5:36). 这“信”不是自信, 也不是相信自己的意愿一定能实现, 而是单单信靠主耶稣自己. 主耶稣服事人不是根据人的意愿、人的信心, 而是根据父神的旨意, 祂应允人的请求不是因为人的要求迫切, 而是因为神本来就要做那件事.
因此, 有时人带着意愿来寻求主, 主反而离开(可1:38), 有时人根本没有意愿, 主却主动给他们解决难处(可1:8). 那个被污鬼附着的人根本就没有意愿、没有信心, 没有主动寻求主; 血漏的妇人有意愿, 却没有胆量表达信心, 不敢公开寻求主; 至于睚鲁的女儿, 在人看来已经离世的她是绝望了, “何必还劳动先生呢”(可5:35), 没有必要再寻求主.
但主耶稣在地上所有的服事都是根据祂自己的方式、祂自己的时间, 为要显明祂生命的权柄、能力和丰富, 显明祂是谁, 好叫人认识祂、接受祂、寻求祂, 背起十字架来跟随祂.
到了睚鲁的家, 主耶稣“看见那里乱嚷, 并有人大大的哭泣哀号”(可5:38),[25] 便把他们撵出去(可5:40). 当要救治他的女儿时, 除了睚鲁和他的妻子, 主耶稣“带着彼得、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同去, 不许别人跟随祂”(可5:37). 血漏妇人的神迹发生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到, 但这次, 主耶稣却坚持要使它变得众所周知. 叫人死里复活是件大事, 但主耶稣却“不许”看热闹的人来看复活的大能. 可能这三个门徒将承受更多的托付, 所以需要领受更进一步的启示(可9:2).[26]
“那闺女立时起来走. 他们就大大地惊奇; 闺女已经十二岁了”(可5:42). “闺女已经十二岁了”. 那女人患了“十二年”的血漏(可5:25), 可见这闺女诞生之时, 正是那女人开始患血漏之时. 这两个人可以看作是一个人, 象征人的一生都在虚耗生命. 圣灵在本章按着顺序记录的这三件事: (1) 被污鬼附着的人是黑暗的权势; (2) 血漏的妇人是生命的枯干; (3) 睚鲁的女儿是生命的死亡. 比较之下, 一个比一个严重, 而主耶稣用生命的权能来服事人, 救人脱离罪和死的权势, 也一个比一个深入、一个比一个明确. 主耶稣不仅来传生命的道, 也让人享用祂生命的服事.
“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, 不要叫人知道这事, 又吩咐给她东西吃”(可5:43). “不要叫人知道这事”、“不要把所作的事告诉人”. 神不单是要人用口传来作见证, 祂更需要人活出祂的见证. 这位从死里复活的女孩不必多说话, 她活在人面前就是神的见证. 真信徒都是从死里复活的人, 不单是在死的形状上与主联合, 也在活的形状上与主联合, 主是怎样活着, 我们也该是怎样活着(罗马书第6章). 主不一定要我们多说话, 但祂却要我们有活的见证, 活出来的见证比说出来的见证更是主所要的.[27]
“又吩咐给她东西吃.” 对活着的人来说, 吃东西是最自然不过的事. 睚鲁的女儿能吃, 证实她的确复活了.[28] 马唐纳补充道: “属灵的事奉上, 这可称为‘栽培工作’. 灵魂得着新生命后, 必须给予喂养. 门徒表明自己爱主的一个途径, 就是喂养祂的羊”(参 约21:15,16,17).
[1] 路7:11: “过了不多时(有古卷: 次日), 耶稣往一座城去, 这城名叫拿因, 祂的门徒和极多的人与祂同行.”
[2] 路7:12: “将近城门, 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. 这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; 他母亲又是寡妇. 有城里的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.”
[3] “拿因”(Nain)的意思是“愉悦”(Pleasantness)或“美丽”(Beauty). “拿因位于拿撒勒东南约8公里(注: 另有资料记载拿因位于拿撒勒东南10公里), 伯善西北约21公里, 摩利山或小黑门山的北麓, 但村中并没有城门或城墙等之遗迹可寻.” 摘自《简明圣经史地图解》.
[4] 主带着怜悯的心安慰寡妇, 就如 路7:13所说的: “主看见那寡妇, 就怜悯她, 对她说: ‘不要哭!’ ”
[5] 路7:14-15: “于是进前按着杠, 抬的人就站住了. 耶稣说: ‘少年人, 我吩咐你, 起来!’ 那死人就坐起, 并且说话. 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.”
[6] 可5:5: “他昼夜常在坟茔里和山中喊叫, 又用石头砍自己.”
[7] “群”一词的希腊原文是legiôn {G:3003} (KJV: legion). 这词意即“一队军人、军团”. 罗马的一队军团(legion)的军人数目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别, 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(Caesar Augustus, 主前63年-主后14年)的时期, 一个legion约有6826人(亦即 6100步兵和726骑兵) (太26:53; 可5:9,15; 路8:30).
[8] 可5:13: “耶稣准了他们, 污鬼就出来, 进入猪里去. 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, 投在海里, 淹死了. 猪的数目约有二千.”
[9] 可5:20: “那人就走了, 在低加波利传扬耶稣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, 众人就都希奇.”
[10] 按当时风俗, 常有“职业哭手”(或称: 职业送葬者)被请去丧家“哭泣哀悼”, 参《背景注释》.
[11] 可5:43: “耶稣切切的嘱咐他们, 不要叫人知道这事, 又吩咐给她东西吃.”
[12] 上文编译自 Ivan Steeds (ed.), Day by Day with Bible Characters (West Glamorgan, UK: Precious Seed Publications, 1999), 第299, 300, 301页.【注: 上文的A、B和C项就是各别译自这三页】
[13] 寡妇的独子在她之前过世, 是最可怜的情形; 此后除非还有亲人可以接济, 否则她只能靠社会大众的救济过活(可能沦落到像乞丐一般的乞讨来过活).
[14] “送殡的行伍(送行队伍)经过的时候, 一般人通常会放下手上的工作, 加入其中.” 摘自《背景注释》.
[15] 打断送殡的行伍是件大大违反犹太教和犹太风俗的事; 触摸棺架会让人一整天不洁净(民19:21-22); 碰触尸体更会让人一星期不洁净(参 民5:2-3; 19:11-20). 可是对主耶稣而言, 影响力却是反其道而行. 摘自《背景注释》.
[16] “众人都惊奇”(路7:16)可直译为: “恐惧立刻抓住众人”或“敬畏(之意)立刻抓住众人”, 摘自《信望爱》资讯.
[17] 新约福音书共记载主耶稣三次叫死人复活, 除了拿因城寡妇的儿子(注: 路加福音也是唯一记有这故事的福音书). 其他两次是睚鲁的女儿(可5:41)和拉撒路(约11:44).
[18] 附录一主要改编自《圣经综合解读》和其他资料.
[19] “加大拉”(Gadara)一名的意思是“一个外乡人走近”(A stranger drawing near). 其位置有两个可能之处: (a) Kursi, 位于迦百农东南约 10公里, 提比哩亚城以东约 10公里, 加利利湖的东岸, 在1970年被发现后开始挖掘, 挖出来一所五世纪时修建的大修道院, 长144公尺, 宽121公尺, 内有教堂、住所、客房、农渔业设备等. 考古学家在1980年掘出一座小教堂, 地板是以精嵌的图案为装饰,其拱形后殿直伸展进入一个洞穴, 都与圣经上所记之事有关连. (b) Umm el-Qeis, 位于拿撒勒之东约 35公里, 迦百农东南约 26公里, 加利利湖的东南方约 10公里, 亚历山大于主前333年在此建有坚强的堡垒和希腊化的城市, 曾是加利利海东南沿岸一带的首府, 到主前166年为马加比所占领, 主前63年被罗马所攻克, 在新约时代是当时低加波底的一城, 加大拉人的地方可能就是以该城为中心的一个区域, 包括了加利利湖东南岸一带的地方. 考古学家发现这是一个希腊化的城市, 遗物中有竞技场、方形会堂、水渠、神庙、民房、广场等等, 都显出此城之大和美. 摘自《史地图解》.
[20] “格拉森”(Gerasenes)一名的意思是“末后的酬报”(Reward at the end). 其位置有两个可能之处: (a) 现今名为Kursi的地方; (b) 称为Umm el-Qeis的地方. 参以上脚注.
[21] 摘自《背景注释》.
[22] 也有学者认为, 福音书没有记载猪群的主人追究责任, 可能是因为他们是犹太人, 而养猪是被禁止的.
[23] 太12:43: “污鬼离了人身, 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, 寻求安歇之处, 却寻不着.”
[24] 附录二主要参考《圣经综合解读》和其他资料.
[25] 有人在睚鲁家里大大的哭泣和叫嚷. 这是东方家庭的哀伤表现, 有时候还雇用哀号者, 为死者大声哭泣.
[26] 可9:2: “过了六天, 耶稣带着彼得、雅各、约翰暗暗的上了高山, 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.”
[27] 附录三主要参考《圣经综合解读》和其他资料.
[28]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, 睚鲁的女儿并非真正的死了, 如主耶稣所说, 她是睡着了(可5:39). 马唐纳评论道: “若女孩果真是死了, 本章便描述耶稣的能力胜过了魔鬼、疾病和死亡. 但圣经学者不都同意她真的死了, 因耶稣说她’不是死了, 是睡着了’(可5:39); 也许她只是昏厥了吧. 祂叫孩子从死里复活其实一样容易. 但若然她只是失去知觉, 耶稣不会叫人以为她从死里复活而博取赞誉.” 摘自马唐纳所著的《圣经注释》.
Related
作者: 保罗·杨氏 (Paul Young)
刊登于2024年4-6月份 第141期《家信》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