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对特别事奉的呼召 (三): 神呼召亚伯拉罕
编译者注:神会明确地呼召某个人进入某个特别的事奉(包括全时间传福音或其他事工). 圣经至少提到了三种呼召: 神呼召人去得救恩、献祭和服事【参本文附录一: 我们需要神明确的呼召】. 我们在上两期的《家信》中已讨论过彼得和保罗的呼召. 接下来的四期, 我们将看四个著名的旧约人物. 本期, 我们先看亚伯拉罕的呼召.
(A) 序言: 亚伯拉罕的背景
亚伯拉罕的呼召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(watershed). 根据乌社尔大主教(Archbishop James Ussher, 1581-1656)[1]所编制的年表, 亚伯拉罕刚好活在亚当和基督之间的年日. 创世记前11章涵盖了大约两千多年, 而从创世记12章(亚伯拉罕的出现)直到基督道成肉身也涵盖了同样长的时期(大约两千多年). “良心时代”和“人治时代”即将结束, 神即将做一些新的事情.
“当日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在米所波大米还未住哈兰的时候, 荣耀的神向他显现, 要离开本地和亲族, 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”(徒7:2-3). 正如考古学家伦纳德·伍利爵士(Sir Leonard Wooley)[2]在1926 年所发现的那样, 当时迦勒底人的吾珥(Ur of the Chaldees)已有高度发达的文明. 我们听说亚伯拉罕很富有. 他有众多的牲畜、极多的金银(创世记13:2). 要亚伯拉罕顺服神、离开吾珥那样高度文明和极其繁华的环境去到迦南, 就像离开纽约公园大道(Park Avenue in New York)[3]去到廷巴克图(Timbuktoo, 或作: Timbuktu)一样【编译者注: 意即从最繁华宜居的地方去到热带沙漠地区, 也参本文附录三】.[4] 然而, 他还是顺从了神圣的召唤, 凭着简单的信心去信靠神的应许. 但他与此后的许多客旅一样, 也遇到了问题和考验.
(B) 信心的考验 (The Tests of Faith)
(一) 来自家庭的考验 (Family)
第一个困境来自他的家庭(Family). 主呼召亚伯兰(“亚伯兰”是“亚伯拉罕”之前的名字)[5]离开吾珥, 要他前往迦南地. 不过, 他的父亲他拉(Terah)显然控制了这队前往迦南的移居队伍. “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孙子哈兰的儿子罗得, 并他儿妇亚伯兰的妻子撒莱, 出了迦勒底的吾珥, 要往迦南地去; 他们走到哈兰, 就住在那里. 他拉共活了205岁, 就死在哈兰”(创11:31-32).
圣经中的哈兰(Haran)位于美索不达米亚(Mesopotamia)和迦南的边界. 幼发拉底河将这两地分开. 人们可以理解他拉的感受, 渡过这条大河意味着将与旧的生活和土地完全隔离, 所以他选择半途止步, 停留在哈兰. 但他过后离世! 亚伯兰有自由行动了. 那拦阻亚伯兰全面顺服的障碍现已挪开了.
现今许多人在尝试顺服神时, 会遇到这方面的困难. “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.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, 不配作我的门徒; 爱儿女过于爱我的, 不配作我的门徒”(太10:36-37). 大卫的挚友约拿单, 就曾处在“忠于父亲”和“忠爱大卫”的两难之间. 左右为难的他最终做出选择, 回到父亲扫罗的营中, 结果因着站错边而丧失生命(撒母耳记上20章).
(二) 来自饥荒的考验 (Famine)
亚伯兰的下一个考验是饥荒(Famine). 他渡过幼发拉底河, 来到应许之地. 从那时起, 他就被称为“希伯来人”(the Hebrew, 参 创14:13) — 来自河对岸的人(或作: 渡河过来之人, the man from across the river). 这条河(指幼发拉底河)将他与巴比伦永远分开. 他从未休假回到吾珥. 直到他生命的末了, 他仍然保持着客旅和寄居者的身分, 经常设立祭坛和带着帐棚寄居度日.
虽然如此, 那地(指迦南地)却发生了饥荒. 这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说, 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. 世界上超过50%的人口, 每晚都饿着肚子睡觉. 即使是神的儿女也可能死于饥饿, 正如在非洲安哥拉(Angola)最近发生的事件所表明的那样. 虽然“伯利恒”一名意思是“粮食之家”(the house of bread), 但即使在“粮食之家”的伯利恒也可能会发生饥荒(参 得1:1).[6] 在这种情况下, 邻近的摩押(Moab)和埃及(Egypt)都可能成为富有吸引力的避难所. 但这两处地方也可能是危险之处, 正如以利米勒和亚伯兰所发现的那样.
(三) 来自恐惧的考验 (Fear)
亚伯兰决定前往埃及, 在那里, 他遇到了下一个考验, 即恐惧(Fear). 他因为美丽的妻子撒莱而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. 他叫撒莱宣称她是他的妹妹. 按照东方习俗, 这是事实. 她是他父亲的女儿, 但不是他母亲的女儿(两者是同父异母的关系), 他娶了她. 这个故事是为了欺骗(欺骗别人来自保), 而他担心的事情终究发生了! 撒莱被带进法老的后宫. 然而, 仁慈的神介入, 结果撒莱安然无恙获得释放, 亚伯兰一行人便离开埃及. 也许这次经历让他更加悲伤, 同时也使他更加明智.
神的话语记载道: “惧怕人的, 陷入网罗”(箴29:25).[7] 彼得因在属世的火中取暖而经历惨痛教训. 彼得之前夸口说自己愿意为主下到监牢, 甚至为主殉道, 不过, 他面对考验时竟然否认了主(路22:61-62). 因此, 我们任何人都不该夸口说自己会为了基督的缘故而勇敢面对苦难、折磨和死亡. 无论如何, 主告诉我们不要害怕那些只能杀害身体的人, 而要害怕那能够杀身体, 又把灵魂丢在阴间地狱的真神(太10:28).[8]
(四) 来自争执的考验 (Friction)
在离开埃及和返回应许之地的路途中, 亚伯兰的信心面对第四次考验, 即争执(Friction). 亚伯兰牲畜的牧人与罗得牲畜的牧人之间发生了冲突. 当时, 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住在那地. 这些异教徒正虎视眈眈地观看. 我们从中看见财富有其危险. 最终两人不得不分开. 亚伯兰仁慈地让步, 给罗得选择要走哪一条路. 可悲的是, 罗得做出错误的选择, 并带来毁灭性的后果. 他在埃及的所见所闻, 影响了他的选择. 水源充足的约但河平原就像埃及的土壤一样, 所以他往所多玛的方向扎营. 那次埃及之行产生了许多持久性的影响.
圣经和召会历史有许多关于神子民之间发生摩擦或争执的例子, 其结果是悲惨的. 撒但的主要武器之一是所谓的“楔子”(wedge). 他会引入薄边缘(把楔子薄的边缘放在木块上), 然后用大锤重重锤下, 将其破开分为两半. 亚伯兰和罗得、保罗和巴拿巴, 都是最好的例子. 圣灵的工作是建造和结合; 撒但的工作则是分裂和毁灭.
(C) 信心的衰退 (The Twilight of Faith)
接着, 我们看到亚伯拉罕信心的衰落(twilight of faith, 注: “twilight”一词指黄昏或黎明时分的微光, 可喻为衰退、衰落的时期或状态). 神曾应许亚伯兰, 地上万族都要因他和他的后裔得福. 神说他的后裔要像地上的尘沙那样多(创13:16),[9] 又像天上的众星那样无数(创15:5).[10] 亚伯兰相信神, 神就以此算为他的义了(创15:5-6). 这是通过庄严的圣约所证实的. 亚伯兰会有属地的后裔和属天的后裔(参 来11:12).[11] 他的名字因此改为“亚伯拉罕”, 意即“多民(多国)之父”.
然而, 亚伯拉罕没有孩子. 神已赐下应许和永远的约, 但许多年日过去了, 还没有实现的迹象. 难道神忘记了吗? 亚伯拉罕已经85岁了, 在妻子撒莱的建议下, 他与埃及使女夏甲结婚, 并生了以实玛利. 这一行为的结果和信仰的丧失已经持续了 40 个世纪. 今天, 以撒和以实玛利之间、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张, 只有当圣子兼亚伯拉罕的后裔, 即弥赛亚(主耶稣基督)再临、建立祂的国度时, 这种紧张的关系才会得到解决.
(D) 信心的胜利 (The Triumph of Faith)
到了日期满足的适当时候, 以撒, 即神所应许的后裔和孩子终于出生了. 神没有忘记祂的应许. 但亚伯拉罕的顺服和信心的最后考验来了: “你带着你的儿子, 就是你独生的儿子, 你所爱的以撒, 往摩利亚地去, 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, 把他献为燔祭”(创22:2). 亚伯拉罕毫不犹豫的顺从神的吩咐. 他的信仰此时此刻已达到顶峰. 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, “他以为(注:《新译本》更正确地译作“认定”)[12]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; 他也彷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”(来11:19).
许多伟大的圣经词汇第一次出现在创世记 22 章中, 例如“独生子”(only-begotten son, 第2节)、“爱”(love, 第2节)、“敬拜”(worship, 第5节)、“燔祭”(burnt offering, 第2节)就是最好例子. 这一章是救主代死的伟大预表.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父子之间的交易. 第 17 节重复并强调了最初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, 并添加了第三个关于“后裔”(seed, 原文作“种子”)的隐喻. 这“后裔”就像地上的尘土和天上的星一样众多, 就像海边的沙一样无数. 另外, 在这一章的末尾添加了以撒新娘利百加的家谱(第20-24节).
值得一提的事, 亚伯拉罕在圣经中三次被称为“神的朋友”(希伯来文: El Kalil ; 代下20:7; 赛41:8; 雅2:23).[13] 在新约圣经中, 我们四次看到类似这样的话: “亚伯拉罕信神”(Abraham believed God; 罗4:3,17;[14] 加3:6; 雅2:23).[15] 诚然, 这是他一生的基调(the keynote of his life, 意即他一生最主要的精神或最重要的事件).[16]
(E) 结语: 亚伯拉罕的榜样
当神呼召并差遣男人或女人参与祂的工作时, 祂期望他们绝对的顺服(implicit obedience)和简单地相信(simple faith)祂的应许, 即祂应许供应日常所需. 亚伯拉罕就是一个杰出的例证. 在现今时代, 英国布里斯托(Bristol)的乔治·慕勒(George Muller, 1805-1898)[17]和中国的戴德生(Hudson Taylor, 1832-1905)[18]也给我们同样的功课 — 亚伯拉罕的神在今天仍是一样的.
戴德生说得好: “以神的方式去做神的工作, 将永远得到神的供应”(God’s work, done in God’s way, will always have God’s support). 神所差遣的仆人, 受到地方召会弟兄们的赞许和信任下, 进行全时间的事工时, 总是会得到所需的支持和供应【参本文附录二】. 他可能会像亚伯拉罕一样受到考验, 但谨记: 我们的神是信实的, 是“完全可靠的”(utterly dependable)【注: 《菲利普斯译本》(Phillips Translation)将希伯来书11:11中的“可信的”一词译成“完全可靠的”】.[19]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附录一: 我们需要神明确的呼召
(欧内斯特·威尔逊, T. Ernest Wilson)
神会明确地呼召某个人进入某个特别的事奉(包括全时间传福音或其他事工), 但此事对许多神的子民来说, 都是一个谜. 有者认为, 当哪个地方有这方面的需求(特指需要全时间传福音或宣道的特别事奉), 这本身就是明显的呼召, 没有必要得到神进一步的呼召. 其他人可能会说, 马太福音第28章和马可福音第16章的大使命要求门徒到全世界扬福音, 这个普遍的呼召就足以叫人奉献一生作宣道工作, 在主的“大禾场里收割”. 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, 不过这种推理却导致许多悲剧. 有些人其实没有被主呼召和差派, 却凭人意负起宣道事工, 结果中途放弃, 变得非常痛苦和愤世嫉俗.
圣经至少提到了三种呼召
- 蒙呼召去得救(Call to Salvation, 太11:28-29): 当我们顺服这方面的呼召时, 它是一个满有功效成果的呼召.
- 蒙呼召去献祭(Call to Sacrifice, 罗12:1-2). 为了使信徒分别为圣(consecration)和学做门徒(discipleship).
- 蒙呼召去服事(Call to Service, 可1:17): 我们成为得人的渔夫. 每个信徒都有五重关系, 即:
- 信徒是家庭中的一个孩子(child);
- 信徒是身体上的一个肢体(成员, member);
- 信徒是圣殿里的一位祭司(priest);
- 信徒是王国里的一个公民(citizen);
- 信徒是田地里的一个仆人(servant).
在事奉方面, 每一个基督徒都有责任从“庄稼的主”(即耶稣基督, 太9:38)[20]那里知道主为他或她安排的工作是什么. 这意味着要在私下多花时间向神祷告. 那位握有主权之主(Sovereign Lord)会呼召、装备和差派祂的仆人, 并向他指示所要执行的任务的什么.
圣经中有一些例子, 表明某些人被神呼召, 去执行特定的工作(例如新约的彼得和保罗, 以及旧约的亚伯拉罕、摩西、以利亚和以赛亚). 圣经详细记载有关他们的呼召. 虽然每个人的环境不同, 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; 就是当神向他们的心灵说话、呼召并使用他们为祂事奉时,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私下在神面前, 与神享有明确和亲密的交通.
蒙召去服事的最高典范, 就是我们的主(耶稣基督)自己, 祂在任何意义上, 都是独一无二的. “我耶和华凭公义召你, 必搀扶你的手, 保守你, 使你作众民的中保(中保: 原文作“约”), 作外邦人的光; 开瞎子的眼, 领被囚的出牢狱, 领坐黑暗的出监牢”(赛42:6-7). 祂(主耶稣)当然是耶和华完美的仆人, 祂的工作也是如此完美地描述于以赛亚书40至66 章.
研究这些蒙神呼召的人, 会让我们看见他们和我们一样, 都是有许多弱点和失败的人; 但神却大大地使用他们来事奉祂. 每个人的惊人之处在于: 他们都分别蒙神呼召, 去从事一项特定的工作, 并且他们都适合做这项工作, 并在其中得到神的支持与帮助.[21]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附录二: 我如何确知主呼召我进入全时间的事奉?
(欧内斯特·威尔逊, T. Ernest Wilson)
有关上述问题, 在非洲西南部国家安哥拉(Angola)全时间事奉将近50年之久的欧内斯特·威尔逊(T. Ernest Wilson, 1902-1996)[22]指出, 有七个原则可用来察验和确定主在这方面的呼召:
- 神有至高主权去选择人做祂的事工. 祂乐于使用那些看似差劲的器皿, 按祂的旨意来塑造和擦亮他们这些器皿.
- 神在祂隐秘的同在中, 向每一个祂要使用的人说话, 揭示祂自己. 神今日如何向祂儿女们说话, 来呼召他们? 当然不是像在古时赐他异象, 或让他听见声音, 如同在 徒13:2一样. 但神借着祂的道(圣经)向人说话.
- 神常装备祂的器皿. 这通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 例如神用了80年装备摩西; 用了30年装备施洗约翰; 用了10年装备保罗, 即使是我们的主耶稣, 也用了30年在拿撒勒隐蔽的装备.
- 那些蒙召之人都适合执行主所托付的工作. 他们具备自然和属灵方面的资格, 去完成任务.
- 关于事工的需要, 他们有很重的负担(burdens)和殷勤的操练(exercise). 他们是祷告之人. 我们现今有内住的圣灵把这方面的负担放在我们心中, 并引领我们的每一步.
- 他们的事工有神赐福为印证(可以看到成果).
- 神的呼召总是叫蒙召之人去执行一项工作, 而不仅是去到某个地方. 亚伯拉罕虽说蒙召去到某个指定的地方(即迦南地), 但他的工作是在他的生活中彰显信心的原则(即信靠神的话来过活).
除此之外, 我们也强调要寻求那些熟悉圣经的敬虔属灵之人的忠告和建议, 因为“谋士多, 人便安居”(箴11:14). 愿神今日兴起祂的仆人.[23]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附录三: 亚伯拉罕时代的吾珥(乌尔, Ur)
根据《简明圣经史地图解》, “吾珥”(英文: Ur)在希伯来文意即“光”(light), 是今日名为al-Muqayyar的废墟群, 位于现今巴格达城(Baghdad, 伊拉克首都)东南方约315公里, 巴斯拉城以西约160公里, 幼发拉底河下游南岸的一片沙漠平原上.
自1854年到1935年间, 有多次考古的发掘工程在吾珥进行. 这个广大的废墟群, 是以一个宏伟的泥砖土冢为中心, 占地约有60公顷, 城区呈椭圆形, 城墙约长有4公里, 城内街道整齐, 分有行政、商业和学校等区, 外有护城河和东西两个码头, 是一个在主前六千年代就有人定居之处.
考古学家在其间发现了很多座宏伟的庙宇、贮藏室、作坊及宽敞的居室等类, 最重要的一个是以泥土砖建成的叁层塔庙, 长约70公尺, 宽约44公尺, 第一层高约11公尺. 还有一个建成在主前4000年前的王陵; 在它的地下墓室中, 发现了大量用金银铜和宝石等贵重材料制成的首饰和用具, 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技术和生活的水准. 他们已经在泥版上书写楔形文字, 除文书之外, 尚精通算术、几何、天文和历法等.
在亚伯拉罕离开时, 正是吾珥第叁王朝最盛的时期, 它是迦勒底地区的首都和商业的中心, 也是拜月神的中心, 但在主前2000年前后被以拦人(伊朗人)所毁.[24]
论到吾珥, 石田弘在其所著的《圣经 — 好看好懂》一书中有段具有启发性的记述, 足以让我们明白亚伯拉罕靠信心回应神的呼召, 所放弃的是何等繁华安稳的生活, 去过简朴寄居的生活:
亚伯拉罕的出生地吾珥, 由…乌利(或译: 伍利)从1922年起开始进行挖掘, 直到1934年终于使其全貌重见天日. 从该遗迹可以发觉到, 当时的吾珥利用幼发拉底河的运河进行贸易, 是非常繁荣的城市, 文化进步的程度也相当令人惊讶. 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用砖瓦砌成, 并且涂上白漆, 是二楼建筑的大房子, 有十到二十个房间. 另外, 厨房、水管、卫生设备样样齐全, 是很豪华的建筑. 学校里除了教授文字之外, 甚至还教授立方根之类的数学.[25]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附录四: 亚伯拉罕的“三去”
亚伯拉罕被誉为“信心之父”(参 加3:7; 罗4:17-21)绝非浪得虚名. 他靠“信心”回应神的三次呼召, 每一次都因着信而“去”(go), 为我们树立了信靠顺服的美好榜样:
- 亚伯拉罕凭信走出去(went out) (创12:1; 来11:8); 虽他不知去到何处? – Where[26]
- 亚伯拉罕凭信走下去(went on) (创13:15-16; 15:4-6; 来11:9,12); 虽他不知等到何时? -When[27]
- 亚伯拉罕凭信走上去(went up) (创22:2-10; 来11:18-19); 虽他不知神旨为何如此? – Why[28]
[1] 乌社尔大主教(Archbishop James Ussher, 1581-1656)是17世纪爱尔兰圣公会的高级教士兼学者, 曾任都柏林三一学院教授(1607-1621)、阿尔马大主教(1625), 主张成立爱尔兰民族教会, 反对罗马教廷的干预, 著有《世界编年史》(The Annals of the World, 注: 他计算创世记的创造[地球和亚当被造]发生于主前4004年).
[2] 伦纳德·伍利爵士(Sir Leonard Wooley, 1880-1960) 是英国考古学家, 以发掘美索不达米亚的吾珥(另译: 乌尔)而知名. 伍利被视作现代首位考古学家之一, 并于1935年因在考古学上的贡献而获得爵位.
[3] 纽约公园大道(Park Avenue in New York, 旧称“第四大道”)是纽约市曼哈顿的一条宽阔的南北向大道, 坐落在繁华的纽约市区. 此地区多处聚集了世界级的文化机构, 是纽约最宜居的地方之一.
[4] 廷巴克图(Timbuktu, 或写作: Timbuktoo)是西非(非洲西部)马里共和国(Republic of Mali)的一个城市, 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, 尼日尔河(Niger River)北岸, 历史上曾是伊斯兰文化中心之一. 当地气候属热带沙漠气候, 全年气候干热, 平均气温近30摄氏度.
[5] “亚伯兰”(Abram)一名的意思是“高升之父”(father of elevation; 或作“高举之父”[exalted father] ), 而“亚伯拉罕”(Abraham)则意为“多民之父”(father of a multitude; 或作“多国之父”, 如 创17:5所说: “从此以后, 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, 要叫亚伯拉罕, 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 [a father of many nations]” ). 参Alfred Jones, Jones’s Dictionary of Old Testasment Proper Names (Grand Rapids: Kregel Publications, 1990), 第9页. 【注: 在希伯来文中, Ab意为“父”, ram意为“高”, raham在阿拉伯文意为“众多”】
[6] 得1:1: “当士师秉政的时候, 国中遭遇饥荒. 在犹大、伯利恒(编者注: “伯利恒”意即“粮食之家”), 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.”
[7] 箴29:25: “惧怕人的, 陷入网罗; 惟有倚靠耶和华的, 必得安稳.”
[8] 太10:28: “那杀身体, 不能杀灵魂的, 不要怕他们; 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, 正要怕祂.”
[9] 创13:16: “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, 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后裔.”
[10] 创15:5: “于是领他走到外边, 说: ‘你向天观看, 数算众星, 能数得过来吗?’ 又对他说: ‘你的后裔将要如此.’ ”
[11] 来11:12: “所以从一个彷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, 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, 海边的沙那样无数.”
[12] 来11:19的“以为”一词在希腊原文是: logizomai {G:3049}, 意思是“计算、考量、仔细思索、认为”; 换言之, 是经过仔细思索、考量和计算后得出的“认定”.
[13] 代下20:7: “我们的神啊, 你不是曾在你民以色列人面前驱逐这地的居民, 将这地赐给你朋友亚伯拉罕的后裔永远为业吗?”; 赛41:8: “惟你以色列我的仆人, 雅各我所拣选的, 我朋友亚伯拉罕的后裔”; 雅2:23: “这就应验经上所说: ‘亚伯拉罕信神, 这就算为他的义.’ 他又得称为神的朋友.” 富有意义的是, 圣经从三方面来见证亚伯拉罕与神的朋友关系: 一次是神自己宣告亚伯拉罕为“我(的)朋友”, 一次是约沙法在祷告中向神宣称亚伯拉罕是“你(的)朋友”, 最后一次则是雅各宣称亚伯拉罕为“神的朋友”.
[14] 罗4:3: “经上说什么呢? 说: ‘亚伯拉罕信神 (KJV: Abraham believed God), 这就算为他的义.’ ” 罗4:17: “亚伯拉罕所信的, 是那叫死人复活、使无变为有的神 (KJV: “…before him whom he believed, even God,…”), 他在主面前作我们世人的父. 如经上所记: ‘我已经立你作多国的父.’ ” (注: 罗4:17也表达了亚伯拉罕“信…神”)
[15] 加3:6: “正如 ‘亚伯拉罕信神, 这就算为他的义.’ ”; 雅2:23: “这就应验经上所说: ‘亚伯拉罕信神, 这就算为他的义.’ 他又得称为神的朋友.”
[16] “基调”(keynote)是音乐作品中主要的曲调, 比喻基本(或指最重要的、最主要的)精神、基本观点等.
[17] 有关乔治·慕勒(George Muller)这位信心伟人的生平, 请参: https://malaccagospelhall.org.my/2012/09/乔治慕勒/ ; https://malaccagospelhall.org.my/2023/06/访问信心伟人-乔治慕勒/ .
[18] 有关戴德生(Hudson Taylor)的生平与事奉, 请参: https://malaccagospelhall.org.my/2014/04/神必供应-中国内地会创办人-戴德生/ .
[19] 来11:11: “因着信, 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, 还能怀孕, 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(faithful).” 【注: “以为”一词在希腊原文是 hegeomai {G:2233}, 意思是“思想、考量、认为”; 《新译本》及《和合本修订版》将“以为”更正确地译作“认为”; 英文译本则将“以为”一词译作下列词字: KJV / NKJV译为“judged”; Darby Bible / ASV译作“counted”; NIV / NASB译为“considered”】上文编译自 James G. Hutchinson (comp.), Missionaries from Ireland Now with the Lord (Glasgow: Gospel Tract Publications, 1988), 第124-128页.
[20] 太9:38-39: “于是对门徒说: ‘要收的庄稼多, 做工的人少. 所以, 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.”
[21] J. G. Hutchinson (comp.), Missionaries from Ireland Now with the Lord, 第122-123页.
[22] 威尔逊(T. Ernest Wilson, 1902-1996)这位奉主名聚会的弟兄于1902年出生在北爱尔兰. 由于家境贫困, 他13岁就出外工作帮补家用, 没完成中学教育. 但热爱圣经的他蒙主奇妙的装备. 21岁时, 他回应主的呼召, 到非洲西南部国家安哥拉(Angola)事奉主将近半个世纪, 建立和帮助那里的众召会. 1961年, 由于政变, 他和妻子被逼离开非洲, 继续在美国和世界各地事奉主. 他的一生见证了神的信实和保守, 特为现今想要全时间事奉主的信徒留下美好榜样. http://malaccagospelhall.org.my/2014/09/欧内斯特威尔逊/ .
[23] J. G. Hutchinson (comp.), Missionaries from Ireland Now with the Lord, 第154-155页.
[24] 梁天枢著, 《简明圣经史地图解》(台北: 橄榄基金会, 1998年), 第374页.
[25] 石田弘著, 胜间敏夫绘图, 赖胜烈译, 《圣经 — 好看好懂》(台北: 校园书房出版社, 1997年), 第40页.
[26] 来11:8: “亚伯拉罕因着信, 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, 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; 出去的时候, 还不知往哪里去.”
[27] 来11:9,12: “他因着信, 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, 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, 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、雅各一样. … 所以从一个彷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, 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, 海边的沙那样无数.”
[28] 来11:18-19: “论到这儿子, 曾有话说: ‘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. 他以为(KJV: Accounting; 希腊原文: logizomai {G:3049}, 意即“仔细计算或考量后的认定”)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; 他也彷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.”
Related
作者: 欧内斯特•威尔逊(T. Ernest Wilson)
刊登于2024年7-9月份 第142期《家信》
Leave a Reply